昆明逢雨必淹的實質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
以盤龍江為例問答這個問題:在昆明千百年歷史上,每逢雨季,歷任地方官員都要征用大量民工用大量沙土草席包沿整條盤龍江加高河堤,以防河水上漲超過河堤造成洪災內澇。老昆明城在歷史上每逢雨季除了盤龍江存在水患,基本沒有造成水災內澇的隱患之地。進入改革開放時代,隨著昆明城市的迅速擴建發(fā)展,盤龍江也得到了全面拓寬和全面改造,每逢雨季不再需要加高河堤就足以容納迅猛上漲的雨水河水,甚至雨水河水上漲時,盤龍江還是難得一見的壯觀景點。但除了盤龍江全面治理成效顯著外,城市排水系統(tǒng)、特別是地下排水管網系統(tǒng)一直跟不上城市的建設規(guī)模和發(fā)展速度,這是昆明城市近些年逢雨必淹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會內澇,因為水排不走,當然就內澇了。
為什么水排不走?因為排水的通道要么被堵塞被填埋,要么流量不夠,自然排不走。內澇的根本原因,城市擴張,填埋堵塞了大量的天然河道,而排水系統(tǒng)建設不合理,排水量不足,自然就會內澇。
想想幾十年前,也是一樣的雨季,昆明會內澇嗎?
昆明逢雨必淹,這是近年才有的事,老昆明可不會淹。昆明下雨淹水也不是整個昆明都淹,也只是部分地方淹。為什么會淹?有些地方以前本來就是湖泊、魚塘,現在蓋成房子修成路,地勢較矮下雨肯定會被淹。有個笑話,某天早上下大雨,一美女開車經過餌季路積水過不去,打電話給老板請假。老板問餌季路水淹得多深?美女回答說,膝蓋這么深。老昆明老板說,那不算淹,“餌季路”其實叫洱汲路,意思是水淹到耳朵這么深,要汲水過去。
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地面硬化下雨水滲不下去只有到處流。湖泊、魚塘也被填了下雨河水水位高時蓄洪分流的地方沒了,不淹你淹誰!城市面積快速擴張,排水河道好像還變少了不淹你淹誰!昆明三面環(huán)山的地形,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的確不太利于排洪,但老昆明它咋不淹!
昆明屬三面環(huán)山一面鄰水的結構,再加上近幾年轟轟烈烈的昆明城市建設,產生大量硬化區(qū)域,讓處于低凹盆地地帶的昆明市區(qū)沒法泄洪,再加上老舊的排水管網,遂產生了下雨必淹的城市內澇現象。
(昆明環(huán)滇池山體分布圖)
這張昆明環(huán)滇池山體分布圖顯示了昆明屬三面環(huán)山一面鄰水的地理結構結構,北高南低。
北面有長蟲山、龍泉山、團山、鳴鳳山、金鼎山、圓通山等,漸次而來;東面有金馬山、呼馬山、鳳凰山,西面有玉案山、眠山、碧雞山、洛陽山、觀音山等。
只要下雨,所有水系均順勢而流,至滇池,至昆明市區(qū)低凹處。
從這張滇池流域重要河湖水系現狀分布示意圖,不難看出昆明沿滇池水系有盤龍江、西北沙河、金汁河、白沙河、寶象河、馬料河、洛龍河、撈魚河等,肩負著向滇池補水、泄洪等作用。
(昆明環(huán)滇池區(qū)域建設區(qū)域分布圖,灰色為山體,褐紅色區(qū)域為可建設區(qū)域)
從上面這張昆明環(huán)滇池區(qū)域建設區(qū)域分布圖不難看出,整個昆明市的新建區(qū)域,只能沿湖擴張。
從滇池結構看,滇池水域最深處約8米,滇池儲水能力遠不上洱海、陽宗海和撫仙湖。因官方宣稱,昆明市區(qū)與滇池水域高差僅3米,當昆明連續(xù)暴雨,易造成滇池水倒灌,也是產生城市內澇的一原因。
當沿湖區(qū)域種上房子,當周邊區(qū)域開始路面硬化后,大量原本可以擔負儲水功能的菜地農田消失時,只要遇上單點傾盆大雨,時間持續(xù)幾個小時,當我們城市地下管網沒法承載現有泄洪能力時,產生城市內澇是必然之事。
關于破解昆明城市內澇招數:一是做好城市規(guī)劃同時,也做好城市下水管網遠期規(guī)劃;二是減少突增的城市建設導致的大量硬化,多增加天然綠地、濕地、農田,少讓一些農田變高樓;三是修建道路同時,為昆明做好遠期20年的排水管網建設。
主要是昆明河道河流太少,雨水、洪水無法正常流走導致的。
昆明應該進行海綿城市的建設,尤其要拓寬原有河道、溝渠,增加人工河道的建設,保證雨水正常排入河流中,河流能正常流向郊區(qū)的水庫。形成一個水循環(huán),就不會像堵車一樣一直堵在昆明的舊城區(qū)了。像新建設的南市區(qū)和呈貢新區(qū)就很少被水淹。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云南雨污分流設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云南雨污分流設備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